2010年爱耳日的主题为“人工耳蜗——重建听的希望”,人工耳蜗技术的诞生,改变了许多耳聋患者的人生。但据了解,不少聋儿家庭对人工耳蜗移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,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。
普及率不高
我国现有0至6岁听障儿童约13.7万,同时全国每年新增2.3万名听力残疾儿童,我省每年则有约700名听障儿童出生。为此,我国从2005年依托人工耳蜗技术启动了 “听力重建,启聪行动”项目,但5年来全省仅有66名儿童接受人工耳蜗移植手术。
省残联康复部樊部长介绍,人工耳蜗又称电子耳蜗,是一种可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,能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,刺激患者耳蜗残存的听神经,从而帮助耳聋患者恢复或提高听感。这项技术之所以普及率不高,首先是因为家长对人工耳蜗的作用认识不足。一般人都以为耳聋后顶多是装个助听器,所以干脆放弃治疗。其实助听器适用于没有完全丧失听力者,人工耳蜗则适用于完全失聪的患者。其次,人工耳蜗费用比较高,国产和进口的人工耳蜗分别约5万元和20余万元,再加上后期康复训练及治疗,这笔费用不是普通家庭能承担的。再次,一些聋人包括家长对相关援助项目并不了解。
年龄有限制
“这孩子才3岁零10天,但由于年龄超了10天,没能通过更严格的审核,实在可惜。”省残联康复部人员介绍。对于小儿听力康复来说,不仅要早筛查、早治疗、更要早申请、早康复。有些孩子到四五岁都不会说话,家长却一直不当回事,孩子也丧失了康复的机会。
目前,我国有两项面向重度贫困聋儿的救助项目,一是2005年起启动的“重建听力,启聪行动”,一是2009年刚开始的“中国残联贫困儿童 (人工耳蜗)抢救性康复项目”。由于植入人工耳蜗的最佳年龄为1岁至5岁,而3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,这两个援助项目都将申请者年龄限制在5周岁以下,优先考虑3周岁以下的患儿。“如果申请者超过3周岁,审核标准会更严格,这样一来完全符合条件的孩子并不多。”负责受理申请的工作人员介绍。
据介绍,残联部门节后已经在建立全省人工耳蜗申请者资料库,符合条件的患儿可向当地残联申请。
训练很重要
市语言听力康复中心的李文平主任讲,无论是初期训练还是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训练,对聋儿的康复都十分重要。
十聋九哑。幸运的话,患儿在1岁时开始系统训练,两三年后可通过读唇、手势等方式与人沟通交流。目前,有两名移植人工耳蜗的孩子正在该中心接受康复训练,他们的语言、听力功能都有很大的提高。
有些聋儿家长误认为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后自然就会说话了,其实这是错误的。根据是否会说话区分,可将耳聋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。其中语前聋是指会说话前已发生的耳聋,因此失去了学习说话的机会。对于耳朵里从未听到过声音的语前聋患者,必须要进行语言学习,做好后期语训,人工耳蜗才能发挥作用。另外,术前佩戴3至6个月助听器,并接受听力康复训练,对术后言语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。